紓緩護理醫院

為何華人病人不願意入住「紓緩護理醫院」?
整體而言,華人病人不願意入住紓緩護理醫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病人家屬一般認為患者入住紓緩護理醫院後,醫生便不再給予病人治療,病人往往沒有水喝、沒有食物吃、沒有靜脈輸液,令身體缺乏營養、沒有體力,病人只是躺在床上,等待死亡。

二、病人家屬覺得紓緩護理醫院內的醫生,並非專科醫生,亦不是腫瘤科醫生,故此如果他們同意把患病的家人轉介到紓緩護理醫院,便代表他們放棄了對病人的治療。

三、大部分紓緩護理醫院內的醫生只會以英語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及講解病情,如果一些病人及家屬不懂英語,便需要第三者在場進行翻譯,但是,翻譯員不會刻意將詞語美化,去解釋醫生對病人的説話,例如停止進一步治愈性治療的原因。縱使有病人的家屬安排懂英語的親友做翻譯,但始終改變不了他們的觀念,造成很多誤解,導致華人不願把患病的家人送往紓緩護理醫院。

破解「紓緩護理」的謎思
在澳洲的紓緩護理醫院,是由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成員包括家庭醫生、腫瘤科醫生、紓緩護理醫學科醫生、紓緩護理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會工作者和牧靈工作者。所以,接受紓緩護理,並非是醫生放棄對病人的治療。紓緩護理醫療團隊以病人為焦點。

紓緩護理除了利用嗎啡和其他鴉片類止痛藥物外,還會使用各方面的安寧療護,包括止喘、減少焦慮和恐懼等精神科藥物,務求病人及家屬在身、心、社和靈各層面都可以獲得適切的關顧。

另一方面,進入紓緩護理醫院的病人,並不完全代表他們是在醫院等待死亡。紓緩護理的理念是肯定生命,認同死亡是自然過程。團隊注重提高病人的生活質素,原則上,需要紓緩病徵的病人只是短暫入住紓緩護理醫院,接受紓緩護理醫學科醫生的診斷,在病人的症狀受到控制和痛楚紓緩後,病人是可以回家休養,接受在家護理。當病人出院後,紓緩護理醫院會轉介或交回紓緩護理社康團隊上門跟進。

如何可以獲得「紓緩護理」服務
當病人在採用所有適合的治愈性治療方案後病況仍然沒有改善,他們的主診醫生或家庭醫生可轉介病人到紓緩護理科,讓病人得到合適的症狀緩解及處理。在澳洲,持有澳洲國民保健卡Medicare Card的市民在公營的醫療系統內,便可享用基本的居家或住院紓緩護理服務,這項服務都是免費的。

總結
採用紓緩護理,重點是在提高病人的生命質素,緩解疾病帶給病人的不適,令病人身體的痛楚得以減輕,有機會令病人在世的時間長一點,亦可以讓病人舒適並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