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

很多時候,人在這條生命線上走到某個時刻,會突然想起「死亡」這個課題。當我們每次面對不同經歷的時候,特別是遇到疾病和苦難,都會令我們的智慧有或多或少的增長,令我們生命的深度有所豐富,亦令我們對生命的無奈產生醒覺,從而懂得在人生中尋找和追求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如何好好的過每一天,如何在生命的旅途上尋找有意義並達至「死而無憾」的一生,才是生命的重點。

既然明白有「生」就必有「死」的道理,每一個人就必須要面對和做好準備,就像預備入讀那一所學校、預備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預備搬遷、預備年長退休一樣。然而,由於大部分的人對「死亡」抱有恐懼感,所以大家均不願提起「死亡」這個話題。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因交通意外、因工業意外、因假日外遊意外、因自殺等事件而導致「死亡」的訊息,所以,我們絕不可再掩耳盜鈴,漠視「死亡」這個話題。若然我們不及早作好準備,並以正面的態度去認識死亡,當人生差不多走到盡頭的時候,才突然醒悟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好好處理,在「死亡」前的一刻留下不少遺憾,那時候,就不可以做到「死而無憾」,而只可以抱著愧疚的離去。

如何可以做到「逝者善終、生者善別」,意即「生死倆相安」,讓逝者不帶遺憾的離開這個世界,讓逝者的親人可以好好適應新生活,這一切是完全可以從「生死教育」中得到啟發。

「生死教育」除了著重「死」,也著重「生」。所謂從死看生,既然死亡不能避免,那麼我們就應該善待生命,懂得珍惜生命,例如重視與親友的關係、努力發揮所長及追求夢想、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達到自我實現圓滿人生等。

「生死教育」的推行是非常迫切,只有真正的去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正確地去面對死亡。在台灣,「生死教育」已經推廣了多年,而在香港,「生死教育」亦漸漸普及化。

推行「生死教育」的路向,主要分為:

  • 資訊性 – 提供與生死有關的資訊給參與者,讓參與者增加對死亡的認知和了解,例如對參與者講解什麼是「四道」和「四遺」等。
  • 體驗性 – 著重讓參與者親身接觸和親身感受實際情況,讓參與者深入認識和懂得預先處理自己的死亡相關事宜,例如與參與者一同參觀墓地。

大多數的「生死教育」活動,皆有上述兩方面並存的項目,一般而言,體驗性的「生死教育」較能改變參與者對死亡的態度而及早作好準備。

推行「生死教育」之前,「康恩關懷中心」的義工團隊亦需自我準備,包括以下各方面:

  • 義工需先探索自己對生死的態度。
  • 義工在服侍面對病人生離死別的時候,亦可能因為從前的經歷而觸發起自身的情緒,所以義工必須先處理好自己過去有關哀傷和死亡的經驗。
  • 義工如果能明白生命無常、對人生意義、生命與死亡有正面的看法等等,就更能有力量去進行服侍。
  • 義工需要接納自己的無助感,明白自己的能力限制,方能在適當的時候,懂得尋找其他人和專業人士的幫助。
  • 義工需要照顧好自己,尋求自我靈性上和心理上的支援。

康恩關懷中心計劃在2025年推行「生死教育」,期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華人對「死亡」這個話題的正面認知,達致最終改變他們對死亡的負面觀念。

我們將會為本地華人,義工和病人設計一系列合適的「生死教育」學習課程,並期望各教會可以同時協助推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