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白老鼠(癌症治療臨床測試)醫療講座】
今次醫療講座邀請了黃嘉羊醫生 Dr. Mark Wong 來為我們分享。
原來人類和老鼠的基因只有百份之一的分別,因此研究人員往往選擇用白老鼠作為硏究對象。要成功研發一隻抗癌藥平均需要80億澳元,一個非常傍大的數目!
臨床測驗的分期:
第一期:測試藥物安全性與毒性,並找出最大安全劑量
第二期:瞭解新藥對特定疾病的療效,並監測藥物副作用
第三期:比較新藥與標準治療的差異,瞭解新藥療效是否優於既有藥物
第四期:針對已上市藥物進行長期用藥的追踪與風險評估
參加臨床測試的好處
- 接受最新的藥物
- 嚴格安全規管
- 癌症存活率較高
參加臨床測試要注意的地方
- 藥物有效機會低 (第一期研究)
- <1% vs 有針對性: 20-30%
- 參加過程繁複
- 副作用風險不完全知道
- 需要停止現有治療
- 健康程度要求高
黃醫生的分享令我們對這個深奧的題目有了多一點的瞭解,盼望在不久的將來,研究人員能成功硏發 更多、更好的抗癌藥來對抗癌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