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 在我和太太所認識的親友圈子中, 有三位非吸煙的亞洲中年女士先後在三個月期間被診斷患上肺癌, 都是較末期的。這對於我和太太都是非常震撼的!她們的治療經歷及見證也給了我們不少的啟發。但不幸的是: 她們都分別於半年, 一年及三年先後安息主懷, 在此我謹以誠摯的心紀念她們!
以致於2018年,當我有機會在悉尼大學進修博士研究生時, 我選擇了「非吸煙者肺癌的風險因素」作為我的博士論文主題, 研究重點是亞洲患者!我的博士學位於2021年完成, 並刊登了好幾份的論文, 其中重要的結論包括出生於亞洲國家的非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是比起出生於非亞洲國家的非吸煙者高出三倍。有興趣人士可參考本人的 Google Scholar 網頁 https://scholar.google.com.au/citations?user=D-8jvoYAAAAJ&hl=en 作進一步探討。
以下我將與讀者們分享關於非吸煙人士患肺癌的常見原因及如何減少其風險。
A. 非吸煙者肺癌的風險因素
- 氡氣 (Radon gas)
氡氣是非吸煙者肺癌的主要致病環境因素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僅次於吸煙的第二大肺癌致病殺手,在全球來說是非吸煙者肺癌的最普遍原因。它是一種天然放射性氣體,通常存在於土壤和建築材料中。當房屋通風不良時,氡氣濃度可能升高,進而增加居民患肺癌的風險。氡氣在北美, 歐洲,及中國某些地區尤為普遍, 當地政府也推廣市民安裝氡氣檢測器,以監測氡氣濃度。住過這些地區或老舊建築物中的人士需要特別注意。幸而氡氣的問題在澳洲並非嚴重。 -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是非吸煙人士患肺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長期吸入「細懸浮微粒PM2.5」與肺癌風險有密切關係。亞洲地區,特別是大都市,空氣污染問題尤為嚴重。工業排放、交通廢氣和燃煤使用,都可能產生大量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呼吸道並損害肺部健康。此外,室內的空氣污染,如使用煤或木材燒火做飯產生的煙霧,也提高肺癌風險。 - 二手煙
即使不抽煙,長期吸入二手煙,仍然可能導致肺癌。二手煙中含有數百種有毒化學物質,其中包括多種已知的致癌物質。這對於丈夫是抽煙人士的非吸煙家庭主婦, 或在吸煙環境工作的勞動者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健康威脅。 - 基因與遺傳因素
基因突變也是非吸煙人士患肺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發現,亞洲非吸煙女性患肺癌的比例較高,是與某些基因突變有關,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這些基因變異與吸煙無關,可能是由遺傳、環境影響或其他未知因素引發。此外,家族中若有肺癌病史,有血缘關係的近親患癌的風險也可能增加。 - 其他未確定或未知因素
儘管科學家已經確認了上述幾個主要原因(請參考 https://www.iarc.who.int/ ),但仍有部分非吸煙者的肺癌病例無法用現有的理論完全解釋。這提醒我們,肺癌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更為複雜,涉及環境、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
B. 如何減少風險
- 遠離二手煙
盡量避免在吸煙環境中停留,並鼓勵家庭成員戒煙。支持公共場所禁煙政策也可以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 提升環境質素
在個人方面,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雖然現時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煮食的油煙會導致肺癌, 但經常煮食的家庭主婦可考慮在煮食時帶上口罩以減低潛在風險。在社會層面上, 政府和市民也應該共同努力,改善空氣品質。例如,加強對工業排放的管控、推動綠色能源的使用以及減少交通污染,都是改善空氣質素的重要措施。 - 定期健康檢查
對於高風險人士,如有家族病史或長期吸入二手煙或污染空氣的人,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澳洲將於今年推出一項肺癌篩查計劃,旨在早期檢測肺癌,以提高治療效果。現時該計劃主要針對有吸煙歷史的人士,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進行篩查。參與者需先由家庭醫生進行初步評估,醫生會根據年齡及病史等因素判斷是否符合篩查資格。 - 增強防範意識
了解二手煙,空氣污染及氡氣的危害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都可以降低患病的風險; 而認識肺癌篩查的重要性, 將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提升治療效果,保障健康與生命安全。
忠告及結語
肺癌是全球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即使是不抽煙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非吸煙人士患肺癌的事實,提醒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對肺癌的傳統認識。將肺癌定名為吸煙者的癌症,不僅是對非吸煙患者的不公平,也可能導致更多潛在高風險者忽視預防的重要性。知識與行動,是對抗肺癌的重要方案; 關愛與支持,則是肺癌患者最需要的力量來源。我們需要關注肺癌的病因及複雜性,並針對不同的風險因素採取預防策略, 以更大的努力來提高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