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當病人身處於病患當中,他們最想與他們在一起的陪伴者,是一位可以與他們交談、明白他們處境和內心世界,甚至會一同滴下眼淚的同行者,正如聖經《羅馬書》12章15節說:「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同行者的使命是讓病人得到適切的關懷,協助他們在病患中得以抒發情緒,逐漸平復下來,重新振作,積極地面對痛苦的療程。
要成為病人的同行者,是需要接受一些基本的訓練和督導的,切記的是同行者不可勉強使用一些病人不能承受或讓他們感到不舒適的關懷方式。事實證明,最簡單和最有效的關懷技巧是利用「積極溝通 」(Active Listening),當中以善用「同理心」最為重要。
「同理心」是對別人感受的一種情感反應,基礎是「自我認知」,建基於自己和別人「不同」之處,意即在體諒別人的過程當中,集中「想像」把自己代入別人的處境,察覺「別人」的意識和感受,對「別人」的感受做出適當反應。換言之,同理心的位置是從對方的角度觀察自己和整個世界,完全根據對方的觀點、信念和價值去了解事情。
如何能夠成為一名「合格」 的同行者,讓我們從「合格」 這個字的英語「PASS」進一步了解一下:
P = Pacing (同步)
- 與病人的步伐保持同步,既沒超前也不在後。
- 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讓病人感受到安全和對同行者完全信任。
- 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和態度陪伴病人,放下自己的假設和成見。
- 懂得傳達「同理」的訊息給病人,即懂得如何向病人以身體語言或透過言語,讓病人知道同行者是可以與他們一樣,看到什麼和感受到什麼。
A = Attending (專注)
- 與病人一起同行的過程中,同行者切忌分心、不可胡亂作出判斷或忙於分析病人所說的話,以致不能專注。
- 專注聆聽和理解,適時給予病人同情和關懷,而不是不斷思考要問病人下一個問題。
- 理解病人的內心世界。
- 適時回應,回應的內容要簡短,只包括病人談話中的要點,儘量不提供意見。
S = Silence (沈默)
- 給病人反思和讓他們有喘息及沉澱的空間。
- 給予病人回應的空間,讓他們勇敢地説出同行者的任何誤解,對同行者作出即時糾正,避免雙方的誤會持續。
S = Summaries (總結)
- 藉著作出簡短的總結,肯定同行者對病人有全面的理解。
- 重整討論重點及/或「挑戰」病人一些不好的想法。
- 讓病人有機會行使主動權,讓他們決定是否想與同行者繼續討論某個話題及/或讓同行者陪伴下去。
畢竟「同行者」也是人,每一位「同行者」必然會有情緒,亦可能會有個人的患病經歷,所以,「同行者」也是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病況,身心康復過來,這樣才可以儲備足夠的正能量和勇氣去照顧其他病人。